新闻资讯演示站欢迎您!

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

2024-02-22栏目:创投界
TAG: [db:tags]

1月22日,中国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地铁列车首次亮相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新机场线,引发了广泛关注。图为媒体记者在伊斯坦布尔新机场线地铁列车内拍摄。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摄

中国的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在冬日展现出迷人的美景。唐方校摄(人民视觉)

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正积极推进月柿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以下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泗安村村民在阳光下晾晒柿饼的照片。摄影师:蒋克青(人民视觉)

用故事来传递信息是国际传播的*佳方式。

到了2023年,《中国故事》版将继续通过故事来记录时代的变迁,通过情感来连接国内外,以更加精彩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传达中国理念,进一步增强中国形象的亲和力。在年末岁末之际,让我们再次回顾《中国故事》版上的那些感人瞬间和生动故事。

“一带一路”倡议,成果丰硕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十个年头。在过去的十年里,“一带一路”合作从规划阶段进展到实施阶段,无数标志性项目和受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国故事》版以细腻的叙述,记录了这些合作成果的来之不易。

在土耳其,很多民众青睐“中国制造”的火车。

《中国与土耳其的“造车之约”》一文所述,白色的车身与红色的条纹相得益彰,中国制造的轻轨列车在爱琴海旁高速行驶,宛如盘旋的蛟龙,美丽迷人,吸引市民拿出手机拍照。

中国中车集团员工魏功益在土耳其从事轻轨列车售后服务工作。一次,他在驻站服务时看到一名当地老人长时间没有上车,便上前询问:“您是不是迷路了?”

“我要等有鲜艳红色腰带的那种列车。平时我坐飞机、坐船、坐汽车都会晕车,唯独坐那种列车不晕车。”老人回答道。得知魏功益就是这款中国制造的轻轨列车的售后服务人员后,老太太不吝赞美:“你们真棒!这个车的光线好,视野也好,座椅也很舒适。”

在印度尼西亚,一支“铁人”队伍赢得当地的认可。

2023年将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铁人”是大庆油田历史上永远铭刻的名字。如今的大庆油田已走出国门,实现了老一辈大庆石油人“把井打到国外去”的愿望。

“在刚进入国外市场的时候,我们肯定遇到了许多挑战。但身为大庆石油的一员,我们*勇于面对的就是困境。”大庆油田试油试采分公司印尼项目部经理徐春雨,自2006年来到印尼,持续不断地在海外工作了十多年。他说:“在印尼市场,我们主要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包括现场施工、地层设计和油井射孔工艺等。这里是热带雨林气候,工作环境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施工时我们都住在野外的帐篷里,有毒虫盘旋,雨季时又特别潮湿,这些都需要适应。”

除了环境上的挑战,还有更严峻的挑战。因为国内外的技术标准不同,*初国外的合作伙伴对中国企业并不十分信任。“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我们只能不断地沟通、多次测试,别人测试一次,我们就测试三次。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却加班加点。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也逐渐赢得了合作伙伴的认可。”徐春雨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大庆油田加快了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其海外业务已涉足亚洲、非洲、美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海外权益产量达到千万吨级规模。

在坦桑尼亚,中国技术为玉米种植带来了丰收。

《在坦桑尼亚,我们一起种玉米》讲述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团队帮助坦桑尼亚农民提高玉米种植水平的故事。

玉米是坦桑尼亚人的主要粮食来源,但当地玉米产量非常低。经过调研,李小云团队提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玉米密植技术,教坦桑尼亚农民按照35厘米株距、75厘米行距来种植玉米,然后实行中耕除草、间苗等技术,在缺乏资本投入、不施化肥的条件下,改广种薄收为“集约化、劳动密集”的精耕细作,*终提高了玉米产量。

自201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政府、苏科因农业大学组建联合团队,先后在佩雅佩雅村、麦迪格瓦辛巴村等10个村庄开展村级减贫示范项目,分享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脱贫经验。2017年,这个名为“小技术 大丰收”的项目,在莫罗戈罗全省推广。该项目已覆盖当地1000余户农民、1万多亩土地,参与者的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以上。

在南非,中国视听节目广受欢迎。

《在南非讲述中国故事》一文写道:一部名叫《体验中国(China Experience)》的纪录片,从2019年至今,已经在南非推出四季。每集30分钟,主题是由非洲主持人亲身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这些视频在南非主流电视台反复播出,成为当地人热追的一档节目。

在拍摄《体验中国》时,主持人丹尼尔探访过菜鸟物流。至今,丹尼尔仍在使用菜鸟物流的服务,这个来自中国的应用,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中国物流的发货和送货服务,是可以吸引南非人甚至非洲人关注的好故事。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2023年,《中国故事》版将大量笔墨留给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记录他们初心不改的执着、无怨无悔的坚守、脚踏实地的奋斗,展示他们在平凡工作中创造的不平凡成就。

《平凡岗位上的奋斗故事》报道了一批“*美铁路人”。他们是勤勉务实的劳动者、朴实无华的追梦者——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供电段响沙湾供电车间副主任杜赫,脱下绿色军装、穿上铁路工装,在沙漠深处书写敬业奉献的青春格言;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小燕,勇于创新探索,成为高铁列控领域的“行家里手”;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黄涛,练就钢轨探伤的“火眼金睛”……

《“努力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聚焦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外卖员田丹。本报记者从北京赶赴上海,跟着田丹一起送外卖,用跟随式采访的方式,记录了这名普通外卖骑手平凡而精彩的故事。

做外卖员,免不了遭受顾客的催促和指责。有的顾客刚下单没一会儿,就在APP里催单、发火。“受委屈只是个别情况。”田丹说,“更多的时候,顾客让我越来越喜欢做外卖骑手。”

田丹说,有一年7月,上海很热,在室外坐着不动都能热出一身汗。中午一个小伙子点了一大包冰淇淋,虽然有保温袋,但送到那么远的地方,肯定化了,她打电话想赔偿小伙子,那边却说什么都不要,“你什么时候送都可以,路上慢一点,不要着急。”有一次去老小区送单,没有电梯,田丹爬上楼后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拿到餐的阿姨热心地拿出冰水给她喝。

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中,在街头巷尾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无数像田丹一样的外卖骑手,不惧寒暑,无畏风雨,用汗水和辛劳为市民生活带来方便与温暖。

《“让爱与希望生生不息”》讲述了“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成长故事。

这张照片,许多中国人见过不止一次:黑白色调的照片里,头发蓬乱的小姑娘,手握铅笔坐在桌前,表情怯生生的,一双清亮纯真的大眼睛凝视前方,流露出强烈渴望的光芒,仿佛在替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发出心声:“我要读书!”

照片的主人公是当年8岁的苏明娟。1983年,苏明娟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贫困家庭。《我要读书》照片被选为“希望工程”宣传照后,苏明娟收到了许多人的捐助。在无数爱心人士的感召下,小小年纪的她也踏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至今没有中断。

苏明娟刚上初二时,她主动将得到的资助款600元汇给了一位回族小姑娘,帮助她实现了求学的梦想。2002年,她考上安徽大学后,始终坚持勤工俭学,将每个学期900元的生活补贴全部转给其他贫困学生。工作后,苏明娟将**笔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并且之后每个月都会捐出一部分收入......30多年来,她一直在努力将善意传递下去,用行动让爱和希望不断延续。

扎根乡村,追寻农村梦想

民族振兴离不开乡村振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农村扎根,追逐田园梦想。《中国故事》记录了乡村振兴中的许多动人故事。

《“乡村振兴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讲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的驻村故事。

自从2010年成为大学生村官以来,杨宁已经在江门村坚守了13年。她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以及“202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

在杨宁的办公室一隅,永远放着一双解放鞋和雨靴,就像当初刚开始工作时一样,她随时准备下田走访农户。从鼓励村民从事特色种植到发展电子商务和旅游业,这位85后女书记勇于尝试,决心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近年来,江门村充分利用本地优势积极发展泉水西瓜种植业,扩宽农户销售渠道,并成功创建了“苗阿嫂”泉水西瓜品牌。张海慧,负责“苗阿嫂”品牌的人,说:“刚开始我连电脑都不会用,杨书记就鼓励我,手把手教我,现在村里很多表格都是我做的。”张海慧还提到:“杨书记是我们村的中坚力量,她总是鼓励我们说‘困难总是能找到办法解决的’,这对我们影响很大。”

报道《金叵罗村的山乡巨变》记录了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创客们的故事。

2018年,王婧、李一方等4位怀揣创业梦想的留英女硕士来到金叵罗村,她们进行了水质和土壤检测,发现达到了自然保护区的标准。看着眼前广阔的土地和湛蓝的天空,这4名海归决定在这里创办一家生态体验农场,起名“飞鸟与鸣虫”。

“飞鸟与鸣虫”农场根据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推出亲子活动,融入科学知识,展示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春天挖野菜做团子,夏天插秧割麦子,秋天收稻做米糕,冬天采松果做花环……

“飞鸟与鸣虫”农场推动了金叵罗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渐成为北京乡村振兴的一个实验场。“一年四季都有丰收,我们不仅收获了农作物,还收获了美好的时光和创业的梦想。”王婧说。

报道《村里来了高校智囊团》讲述了大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成为乡村振兴实践的故事。

乡村民众提出选题,接受挑战的是大学生设计师;毕业设计从校园走向乡村,变为了实际落地;电脑中的效果图变成了实体货架上的产品……在2023年的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行动中,数百所高校的毕业生齐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将他们的论文写在大地上,将他们的设计融入乡村。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全国联合毕业设计发起人陈庆军介绍说,2023年的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行动选择了宁海县西店镇作为“主战场”。结合县域振兴的需求,西店镇发布了一份需求清单,涵盖了党建引领、城镇更新、艺术乡建、产业升级和地域IP等五个大类近百个选题方向。在选题的初期,毕业生们提交的选题总数超过了300个,其中不乏一些同一题目的竞争,十分精彩。

去年的许多毕业设计作品如今已经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实际景观。比如,在宁海县岔路镇的下畈村,已经完工的“童趣下畈”儿童游乐区今年迎来了好几批游客。该项目的设计者是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汤畅,她在下畈村的松树林里打造了一个儿童户外活动区域,并将一个废弃的集装箱改造成了展览空间,用以进行儿童科普活动。

生态画卷,美丽动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平、*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为宝贵的公共产品。近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进展。2023年,《中国故事》版将继续绘制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中国。

现在,树木生病了也能够受到“绿色医生”的诊治,《以人为本,关爱自然》一文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专业的“绿色医生”为患病的树木开出治疗方案。

以前,没有绿色医生,遇到树木问题时,有时只能够直接砍掉,这种方式并不科学,很容易对树木造成伤害。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秘书长侯雅芹提到了自己对树木的心疼之情。

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在2022年9月发布了《树木医生考核评价规范》团体标准,明确将从事树木健康诊断、灾害预防、治疗和恢复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定义为“树木医生”。树木不仅是植物,同时也成为了需要治疗的“患者”。

成为一名绿色医生不是易事,需要熟练掌握园林养护、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等技能,还需要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实践考核。外出诊治时,绿色医生必须穿着职业装,包括绿大褂、小红帽等,随身携带一些“诊疗”仪器。

不仅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相继开设了树木医院,尊重树木就像尊重人一样,推动园林绿化向着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依法治水 守护黄河安澜》一文讲述了母亲河生态保护治理的故事。

河南省开封市黑岗口是黄河流经的地方,距离地面高出11米,形成了“河从屋顶过,船在空中行”的景象。张飞是开封**黄河河务局抢险队的队长,他的脸上晒得黝黑,满是风吹日晒的痕迹。张飞总结了自己的工作:“夏秋负责防汛,春冬负责修堤。”黄河的平静依靠人力防守,更重要的是靠堤防。根据黄河保护法的规定,需要加强对黄河干支流的控制性水利工程、标准化堤防以及控制和引导黄河水流的工程等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张飞告诉记者,黄河保护法比原有的法律规定更详细,对于违法占用河湖岸线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更大。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通道和生态廊道。《他们这样守护“地球之肾”》记录了湿地守护者的坚持和付出。

“你看,那边有一只夜鹭!”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激动地小声喊道。只见一只鸟儿站在水中的浮木上,他迅速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幕,“这会让我高兴很久”。

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集城市湿地、农田湿地和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湿地公园,被誉为“天堂的绿肺”。自从2002年开始进行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来,刘想已经和这片土地相伴了20年。他开玩笑说自己是西溪湿地的“看门人”。

近10年来,西溪湿地的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加,维管束植物增加了474种,现在有1040种;鸟类增加了43种,现在有196种;昆虫增加了173种,现在有898种;鱼类增加了6种,现在有56种。